翁振益系友
東吳商數系第十五屆(75級)畢業系友
時任:銘傳大學企管系主任

對數學有興趣,但又不喜歡走純數的路。聯考選填志願時,希望能找到數學與商業結合的科系,商數系的特性剛好滿足需求,自然而然將商數系填在很前面的志願,因此後來進入了商數系。

商數系的功課壓力,其實並沒有傳說中的繁重,大學期間時常透過同學問問題及相互討論的機會,學習與思考知識。曾經參與系學會,但當時不清楚社團對日後人際關係及工作有何助益,因此沒有花很多時間在社團,又希望能申請獎學金補貼生活費用,因此大部分以課業為主,若以現在的角度來看社團,就會覺得社團非常重要。現在的學生,很少有吃「苦」的機會,常以自我為中心,相對比較沒有團隊的概念,若能參加社團(尤其是服務性社團),對管理能力的培養(尤其是激勵與溝通能力),會有幫助。因此常建議大學生重視兩件事---專業知識的培養和社團的參與。

林大風老師、謝志雄老師與李聰成老師是大一、大二時期印象較深刻的師長,三位師長當時給我的感覺都帶有一點點的距離感,又因為三位師長的研究領域是純數且當時不懂的把握因緣,因此跟他們請益的機會就少了許多。因為想往精算的領域發展,與精算相關的科目皆有修讀,因此與曾憲政老師較有接觸。另外,統計相關課程皆由黃文隆老師授課,黃老師與任教作業研究方面的劉仕華老師,都曾經擔任自已的導師,因此常受教於他們,非常感恩他們當年的付出。

畢業後沒有考上研究所,曾經至保險公司面試精算師的工作,感覺考的很好,卻沒有錄取。也曾經錄取程式設計師及高中老師的工作,但皆要簽約而放棄。後來應徵品管的工作,商數系當時沒有這門課,只因為面試時,我跟老闆講說我很喜歡統計,就在此因緣際會之下進入品管領域的職場。之後慢慢接觸到生管,覺得可以把學習範圍擴大,有這樣想法之後,便往管理的方向深入。商數系影響我最深的是基礎,當時商數系比較強調基礎訓練,後來繼續進修,更感受基礎的重要性。工作一年之後,深深覺得管理知識之不足,再加上對念研究所的嚮往,選擇放棄工作,再度報考研究所,最後選擇成大MBA就讀。成大畢業後,至台電從事人力資源的工作,後又到工研院從事行銷企劃的工作,因健康及生涯規劃之因素,再度選擇至清華讀博士班進修。

困難本身也是一種挑戰與磨練。自己從企業轉入教職都是因緣,原則上會有自己的思維,但事實並不一定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大學畢業設定的第一個領域是精算,其次為電腦,結果這兩條路都沒有走,但當初所學反而幫助自己的能力更為寬廣。

在企業工作或者從事教職都需要的是熱愛工作的心情,從事教職工作更需要熱忱,畢竟所從事的工作不再純粹是為生活而工作或為工作而生活的層面,而是一個涵蓋興趣與理想,更是一種使命感。自己目前以學校工作為主,因為加入慈濟,工作態度上以慈濟精神為核心,所謂「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及「合心、和氣、互愛、協力」等大愛與感恩精神,一個生命價值的依歸。未來將會繼續往教職這一路走下去,期許自己在教育界,為教育、為學生,努力付出。

進入職場工作是會比較容易釐清自己未來的方向,但理論上一個大學畢業生應該要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哪,如果對自己的未來仍感到一片茫然不知所措,問題也不該完全歸咎學生本身,我們的教育制度也是需要檢討的。商數系目前已經結合相關單位與資源,讓學生了解自己,了解商數系畢業後,就業應該具備的知識,從學生的興趣中提供彈性的建議,自然而然學生會比較清楚未來的方向,這是好現象。若對管理有興趣的學弟妹可以鼓勵修讀輔系或到外系選修相關科目,增加自己的專業能力,例如專門走管理方面的企管系,當然管理的領域並不只侷限於此,會計系、資管系、經濟系也都有屬於管理的部份。

學生都有其優缺點,從事教職的我,比較會看他們的優點,而不是找缺點批判他。除鼓勵參與社團之外,也可以舉辦體驗式教育,體驗式教育區分為兩方面,一是專業方面,例如專業的實習。另外應該就是對人生的部分,這部分可透過服務去了解。因為環境的關係,許多人都是等到老天爺給他出了一道智慧問題的時候才開始思考人生,坦白說不能完全責怪學生,因為整個教育環境又不太重視這方面,目前好像強調專業性才是教育的唯一,因而忽略人文素養,造成學生功利主義,無法認清自己及不清楚人生的價值。

近年來銘傳大學有開一門「學習與服務」的通識課程,即是邀請慈濟幫忙。學習部份以慈濟志業推動的「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環境保護」和「社區志工」為主題來談大愛與感恩。服務的部分則帶領學生到資源回收站、老人養護所、孤兒院和醫院等地方實習,讓他們體會如何落實大愛。希望透過服務,讓學生體驗到人生的價值。

無論是唸書或工作,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且有良好的觀念與態度,當然專業知識是不可欠缺的。好好加強這些,自然會有好因緣。